健康知識 2019-10-08

你是骨質疏鬆高危險族群嗎?

圖片

  隨著年齡增加,人體逐漸老化,進而影響骨骼的代謝平衡,使得骨質密度變得越來越不緻密,久而久之便引起骨質疏鬆症。骨質疏鬆症由於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,因此在診斷上有其困難,當你無意間被醫師診斷出骨質流失時,通常骨質至少已流失30%以上,若要及早預防骨質疏鬆症,就必須注意自己是否為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,提早做好防禦工作,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率。

    台灣女性在停經後每4人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約有92萬停經婦女受骨鬆威脅,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,因此,隨著人口老化,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,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。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,之後骨質逐漸減少。女性在停經後,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。如果骨質流失過多,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,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,使得骨骼變脆、變弱,就是所謂的「骨質疏鬆症」。

    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,過輕、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。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,加速骨質流失,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;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、關節的負擔。除此之外,其他先天因素如種族: 高加索人、東方人與白人,因為骨質總量與骨密度較低,相較於黑人更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,且親人和家族中若有人患有骨質疏鬆症,自己罹患該症的機率將可高達70%-75%。

  至於後天因素如月經史: 一些早發性停經與切除卵巢的女性,由於女性荷爾蒙的產量不足或缺乏,便會大幅增加骨質流失速度;如飲食營養: 鈣與維他命D的攝取不足,將會降低骨質密度;如藥物: 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製劑(美國仙丹)、化學療法藥物或利尿劑與抗凝血劑等,皆會影響體內鈣質的代謝與吸收。

    從年輕就要儲存「骨本」,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,包括:喝牛奶、吃起司、黑芝麻、小魚、傳統豆腐、深綠色蔬菜等;要適度曬太陽,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;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,強化骨骼,例如:健走、慢跑、跳繩、伏地挺身、舉啞鈴等。至於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,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,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。

 

本文作者:國泰健康管理台南中心健康管理師  郭淑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