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知識 2024-05-19

大腸鏡即時AI輔助偵測 微小病灶也無所遁形

大腸鏡檢查能有效降低腸癌病灶、降低死亡率,但在進行腸鏡檢查時,仍可能遺漏不易被發現的初期瘜肉與扁平瘜肉;如今採取AI輔助偵測,透過人機協作,可揪出腸道中的微小病灶,讓腸癌無所遁形。

在台灣,大腸癌的威脅未曾消減,不僅已經連續15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首位;根據國民健康署2020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也顯示,大腸癌的新診斷個案數超過1萬6千人,等於每31分14秒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癌。過去認為腸癌是老年疾病,但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,罹癌年齡也持續下修,近年更不乏30至40歲中壯年罹病,提前預防顯得格外重要。

多數大腸癌是由瘜肉癌化而成,從瘜肉演變成為大腸癌約需8至10年時間,且多數沒有症狀故不易察覺,必須要定期檢查,儘早發現並切除可疑病灶,才能有效預防癌症的形成。

在執行大腸鏡檢查時,醫師通常會一併將可疑的病灶切除,但現行大腸鏡檢查很仰賴醫師的經驗與肉眼,有些不易發現的初期瘜肉或扁平瘜肉、凹陷瘜肉,或者可能會受到腸道彎曲或視角的限制、甚至因清腸不夠徹底未被發現而遺漏。

於是,可能偶爾會聽聞身邊朋友前兩年才剛做完大腸鏡檢查,卻又在近期發現大腸內有瘜肉或腫瘤;這情況對受檢者而言不僅難以承受,更是醫師或檢查醫師不願樂見的狀況。

要如何讓大腸鏡檢查更為準確?現在已經可以透過AI來幫忙!

 

AI輔助偵測大腸鏡 可提高瘜肉偵測率

有研究顯示,藉由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,約可提高14%至30%腺瘤偵測率。結合人工智慧來輔助偵測,已經成為近年來大腸鏡檢查的趨勢。

AI實際運用在臨床端時,是透過窄頻影像技術(NBI)搭配AI大腸鏡瘜肉偵測系統,透過人機協作方式來提高瘜肉的偵測率。簡單來說,是讓內視鏡的訊號經過AI BOX即時處理,就能即時顯示於螢幕上,類似是醫師的第三眼,幫助揪出不易用肉眼檢視的瘜肉。

以AI模型辨識並標註,非常仰賴大量豐富經驗醫師資料所集合的大數據。目前國內已開發出「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aetherAI Endo」,準確率高達95.87%,能偵測出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如扁平瘜肉及凹陷瘜肉,是目前備受矚目的系統,也於多家醫院測試,包括國泰醫院、臺大醫院、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、輔大醫院、彰化基督教醫院、新光醫院等,都將進行臨床試驗。

國泰健檢引進AI偵測,守護民眾腸道健康

這套系統是橫跨國內兩大醫學中心,收集了超過50萬張影像資料,篩選了近20萬張影像資料後,由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,以及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共同協助內視鏡影像標註,並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,來偵測腸道準確標示出瘜肉位置,目前已經獲得衛福部食藥署醫材許可,預估不久的將來,可擴大應用在各大醫療院所或健檢中心,成為大腸鏡檢查的有利工具。

考量國內對於大腸癌的篩檢需求,目前國泰健檢-敦平診所、富霖診所(敦南)、瑞成診所、瑞健診所、瑞宏診所(內湖)、民安診所、泰安診所(新竹)、國泰功醫診所(台南)已導入AI大腸瘜肉偵測系統,以與時俱進的科技健檢,精準掌握受檢者的病灶,以利及早發現,早期治療,降低大腸癌對健康的威脅。

 

文章來源:《康健雜誌》